中科智城袁峰董事长做客广东广播电视台《米雪爱科技》,共探智慧城市与AI 新未来!

 

 

编者按

 

近日,中科智城董事长袁峰博士做客广东广播电视台《米雪爱科技》栏目。作为智慧城市领域的资深专家,袁峰博士在节目中与主持人围绕智慧城市、AI + 等前沿话题展开深度探讨。袁峰博士凭借在智慧城市、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多年的深耕经验,分享了中科智城在相关领域的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剖析行业发展趋势,为观众带来一场知识盛宴,引发对未来城市智能化发展的深刻思考 。

以下是具体内容:

 

《米雪爱科技》从湾区出发,聚焦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

米雪:欢迎收听《米雪爱科技》,我是米雪。您可以通过广东新闻广播微信公号、粤听APP、学习强国APP收听我们的节目。今天节目,聚焦一个未来话题《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城市新生态》。今天的嘉宾,正是智慧城市加AI的先行者,有请中科智城(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理事长、创始院长袁峰。袁总,您好!

袁峰:您好!

米雪:您的企业(指中科智城)是在14年前创办的吗?

袁峰:是14年前创办的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广州所。然后这个企业(中科智城)是2016年创办的。

米雪:16年创办的,一直在南沙深耕吗?

袁峰:是的!当时科学院跟地方合作很多。我是2011年,受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委派到广州。跟广州市共建一个新型研发机构。当时我取的名字叫“广州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简称叫“广州中科院软件所”。2019年左右,中国科学院就把这个所交给地方。所以现在“广州中科院软件所”变成了一个广州市的直属事业单位,叫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

米雪:您当时来南沙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袁峰: 2011年,基本上整个南沙区一个电影院、KTV都没有,一个大型超市都没有,只有一个五星级酒店,那就是南沙大酒店。那个时候,整个南沙区都是芭蕉林和鱼塘,是一个开荒的过程。我们也是跟着这个新生的城市,一起在成长。

米雪:您当时看到这个场景有退缩吗?还是您有什么信念,觉得在南沙这一片土地上,是可以创造出更多科技的创新?

袁峰:没有退缩。我当时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毕业以后就被留在了中国科学院。留在中国科学院做了很多,包括科研和国际合作,也带学生做了一些科研。我们过去一直在讲科研跟产业的结合,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米雪:包括现在也在探讨这个话题,就是科技产业互促、双强。

袁峰:对,我到了广东,对广东是非常认可的。中国科学院把广东叫做“新高地”。广东是产业平台,产业的环境特别好,产业化的程度特别高。广东人的做事风格是非常务实和落地的。我个人一直在做技术的,我非常喜欢务实的风格。从北京到广州来,我们讲不忘初心,初心就是把科研怎么样服务到具体产业,解决具体问题。所以我现在回头想,来是对的。

当然,当时南沙的条件确实相对比较艰苦,没有滴滴打车,我们要了村子里的一些黑车司机的电话,不然连门都出不了。每周末到番禺的天河又一城买东西,来准备一周的生活物资。所以真的是一个开荒的过程。你看现在南沙非常漂亮,城市非常宜居,产业环境也越来越好,我们也非常高兴。能参与一个机构从0到1到10的建设过程,是很有成就感的。

米雪:当时您来南沙的使命是什么?是直接切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吗?

袁峰:在北京,我是做军工方向的。所以到广东来,我希望能够服务于具体的产业。选择什么产业,我当时考虑后选择了智慧城市。因为我们讲产业的方向,一般说分为2G、2B和2C。2C,我们不是那么合适。因为2C有时候需要试错成本,市场推广需要广告费。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很难去做这种商业化的运作、市场化的推进。我们觉得,政府其实有很多需要信息化的地方,去帮助政府降本增效。所以当时我就选了这个方向,把整个团队的主打方向定位在智慧城市。我们算国内这个行业最早的一批从业者。

我们国家最早是2008年温总理去无锡提到感知中国,包括最早IBM谈感知地球,这是智慧城市的最开始。到2012年,住建部搞几批试点,我们是国内的第一批从业者,一直坚持到现在。虽然我们讲一个行业总会有低谷、高潮,但是实际上只用看一个事情,就是这件事情是不是真正有价值,真正能帮助用户降本增效。到现在为止,我都是非常认可的。有人说智慧城市不热门了、不时髦了。其实这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真的解决问题,带来价值。所以我们还一直在这条路上,现在也有很多产品和项目,我觉得已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也非常有成就感。

米雪:我也相信。上次拜访您公司的时候,您分享了几个特别典型的案例,其中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最小应急单元。您能不能跟我们展开说说这个案例?

袁峰:广州市最小应急单元,实际效果是非常好的。它是一个城市的基层社会治理和平安城市的保障。这是2021年,当时广州市的副市长、公安局长提出来的理念。2021年10月份,系统上线。到目前为止,三年多过去了,系统运转非常良好,也得到了中央和省市的表彰报道2000多次。表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系统实实在在帮助到了我们每一个市民和城市的治安。

我们之前接受过一个采访,媒体老师总结说,30万人用AI守护一座城市。广州市有2300万市民,这么一个超大型城市,它的社会治安管理成本是很高的。我们这个系统,平时每天有30万人在用。那30万人怎么样去管理好、协同好、高效的组织好,没有信息化系统是万万不可能的。那信息化系统怎么做得好?我们这个系统叫最小应急单元,网上有非常多的报道。

我们也非常高兴,大家走在路上,大街小巷都能看到那个蓝色的标牌。广州市总共是有23,000个点,遍布了广州市的每一个角落。广州市任何一个有这个标牌的角落,如果出现了治安风险,可以做到1分钟响应,旁边有最小应急单元的人,这个队员是训练有素的、有相关装备的,他会及时地去响应。3分钟就会联动旁边的单元或者派出所,5分钟公安局就会到现场。广州市这一点做的应该是全国非常领先的,特别优秀。

米雪:我走在路上,我是有看过这样的一个标识的。但是它背后的技术是怎么运作的?

袁峰:它其实是一个警民联动机制。2300万这样一个超大型的城市,单纯靠我们的警力是很难做到。广州市的任何一个角落出了问题,1分钟之内就有人可以到现场响应;任何一个角落24小时出了问题,5分钟之内公安局就可以到现场解决问题。这个现在真的是做到了,也请广州的市民可以安心。

那怎么做到的?就是靠背后这个系统。其实它是一个类似于网格化的变种,应用效果非常好。全国推了很多的网格化,实话说,效果是参差不齐的。广州市的这个系统,我给大家报告几个数据:第一个,30万人每天在用,其中有40%是保安,我们有详细的数据。要解决40%保安如何用起来的问题,过去很多信息化系统,做的应用效果是参差不齐的。

我们给团队提出来,要用互联网的理念去做政务系统。很多警察在评价我们系统,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用这么好用的政务系统。这个很重要。它好用在哪里?它好用在保安都可以不需要培训,不需要技术支持,可以用的好。我们现在的报岗率随时都是98%以上;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具体的管理细节。我过去经常讲,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化团队,一件事情做得好,跟业务团队的努力和贡献是分不开的。公安的执行力非常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有70%的功劳是属于公安的,30%的功劳是我们这个技术团队的。我们这个技术团队也非常优秀。

所以一件事情做得好,到最后一定是一个优秀的业务团队,跟技术团队合作的结果。这种案例,在过去这些年,我们团队在广东和全国做了很多,包括佛山的市场监管,被国务院点名表扬,也被省委书记点名表扬,全国也在推介。好几年前,我去给佛山的干部做培训的时候,我就说功劳主要是佛山市场监管局的,30%的功劳是我们技术团队的。我们最后来看,大部分都是这样,一定是一个优秀的业务团队和一个优秀的技术团队的优秀合作,才能出这样一些成果。

最小应急单元也是个很典型的案例,跟大家报告:我们是2021年10月上线,根据广州政法委的统计数据,2022年这个系统帮助广州市的打架斗殴类社会事件,同比下降29.9%;2023年比2022年又下降16.8%,2024年比2023年下降12.6%。

2024年,这套系统救助轻生人员500多个,包括海心沙跳桥的小姑娘,30秒钟之内,我们最小应急单元的队员到现场,把她抢救起来了。2023年,在天河体育中心篮球场,有个小伙子突然休克,这个时候旁边最小应急单元的人很快就把他救了。

广州最小应急单元覆盖广州的每个角落,那他是怎么发现的?背后这个系统是怎么运作的?因为这个点分布得足够广,有23000个点,覆盖广州市的每一个角落。比方说一个地方出现人群聚集,最小应急单元赋予了单元责任人和队员职责,他有责任要去看看出现了什么问题?正好他接受过AED的培训,所以带着AED过去就把他救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

昨天我在广州市公安局开会,我们也在讨论,要把最小应急单元加密、加细,然后要做得更好。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做到更好的效果。这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是AI能力。在最小应急单元前期,我们还没有用太多人工智能的技术。但是后期,我们会加很多的人工智能技术。比方说我们在讲知识库。后面会加什么呢?最小应急单元的队员去执法的时候,比方说制止了一个案件的时候,是依据的什么法规,依据的什么规章制度?因为规章制度时时在更新,队员40%是保安,我们不能要求保安同事们记住这么多国家法律法规、制度。但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通过加入行业知识库,再加上我们执行的规章制度。未来可能会给每个保安配一个AI助理,给他提供法律法规制度的支撑。

我们现在聊的AI智能体,我们是非常相信AI的未来的。从2023年12月,ChatGPT 3.5出来之后,当时我跟媒体的朋友就说,相信AI会改变所有行业。在我们团队内部,我要求团队All in AI。事实上我们也是这么做的。我们也在给我们的用户,包括政府用户和企业用户提供AI服务。

所以说回到刚才说的,给基层的工作人员,保安,AI会通过手机给他们及时的一个法律法规的提示,这个现在还没做,正在进行中。但是我们的产品已经OK。我们现在做了一个叫鸿灵的企业助理产品,其实就是做这个工作的,支持行业知识库+个人知识库,这款产品我们已经做好了,在我们自己内部,那天您也看到了。

我们做IT的,有一句话叫dog food,就是自己的狗食自己吃。自己用的不好,就不要推荐给用户,那样是不负责任的。

我们自己(鸿灵)用了一年多,我们觉得非常好,它能够帮助到我们降本增效。我们现在也在推广到各个行业。包括大家最近热议的AI Agent,我个人认为Agent需要服务于特定应用场景、特定领域。未来会有一大批服务于特定领域和特定场景的AI Agent。这些 Agent真正帮助我们的用户去降本增效,我们也非常看好这个前景,这个会是用户非常欢迎的。所以在不久的将来,有很多是可以期待的。比如我们分享的最小应急单元,未来就可以在基层工作人员的手机里加入AI智能体。

米雪:袁总,我们节目的上半部分,我们聊的案例是属于智慧城市的其中一部分,是吧?

袁峰:对,我们经常在讲,智慧城市是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智慧城市涵盖面特别广,包括最早的就是视频摄像头,它是最早的平安城市,这是我们特别熟悉的,是最早的智慧城市。所以公安经常讲,他们是最早做的智慧城市的。然后包括交通,因为城市里面的交通问题比较大,所以交通也是比较早的应用场景。包括我们讲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都属于这个领域。还有交通大脑,再接下来就是各行各业,比方说教育医疗等各方面。所以智慧城市的涵盖面非常广。

AI也会渗透到各行各业里面去,渗透到各种应用场景和工具里面。它会非常大的提高原有的工作效率,我觉得这个是必然的,一个行业的大趋势。所以我们一定是去拥抱这个趋势。

米雪:我们节目的上半部分,主要聊了一下您的企业在南沙哈参与开发的智慧城市的应用,包括在广州做的一些特别创新的应用,就是最小应急单元。我知道,您的企业其实在智慧城市这一块是深耕了很多年,不知道有没有哪一些特别有意思的一些智慧城市的应用,还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

袁峰:好的!其实讲智慧城市,它主要的用户有3个:一个是政府、一个是企业,还有一个是个人。也就是我们说的2G和2B。过去我们很多的产品,还是服务2G偏多。现在我们是2G +2B。未来希望有很多可以直接服务到个人。过去也有一些朋友在聊,说智慧城市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没有感受到?其实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很多,包括刚才讲的最小应急单元,在默默的保护城市平安。只是说,现在不是2C,不是直接对每个用户的。

我们2G、2B的案例还有很多。我可以再跟大家报告两个。我们有一款产品,最早是来源于广东省南沙工委的工作协同系统。我们看到很多政府的工作需要开工作调度会,准备这样的调度会,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以南沙工委工作为例,省委书记每次开调度会,会涉及到170多个省市、区级部门和相关机构,要发函、回函、收集数据等等,协同工作量非常大。过去每开一次调度会,需要两周的时间准备,4到5个小姑娘、小伙子,加班两周去准备材料。大家都知道,这是政府的工作常态。我有时候说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现在政府的很多工作人员都是非常优秀的,甚至清华北大的。但是做的有些事情,小学生都可以做。这些事情就应该用技术、用AI去取代。当年自动驾驶萝卜快跑在武汉特别风靡的时候,网上有一些大家的讨论,说AI不应该取代驾驶员,应该帮我们的公务员减轻工作。我们做了一套叫鸿督的政务督办协同系统,去帮助跨部门、跨层级的工作指挥调度。当然还是刚才说的,这离不开业务部门的大力使用,业务部门的使用意愿和执行很重要。

现在使用效果是非常好的,现在省工委的常态化开会,每次差不多就需要1到2个人,半天时间就可以了。过去每次的打印纸都要花大几千块钱,现在打印的材料都很少了。这就是我们在讲的,信息化应该帮助用户去做的事情,帮助政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现在全运会也在使用,包括外省市的很多地方,也已经开始在使用这套系统了,我们也非常有成就感。

我们把信息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花时间的,比方说抖音、短视频、打游戏。这个不是说坏的,这也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方向。包括大家说打游戏带动了英伟达,带动了这个大模型,也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它是花大家时间的,是注意力经济,最后它的商业模型大部分就是变现,广告或者带货。我们做的是另外一条线路,是省大家时间的,所以我一直在说降本增效。我每天在跟我们的团队说的是,我们做的事情,有没有解决用户的问题,有没有帮助用户降本增效,这个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我刚才讲的那个产品,就是帮助政府在这种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调度的时候,帮助他降本增效。我们也做到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案例。

除此之外,我们的同事在广州市区做路灯的精准运维。昨天晚上我们的博士们,还有一帮专业的同事加班到12点多。我们讲路灯的运维也是一样的,需要降本增效。我们的城市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以后,已经有了很多的家底。就像房地产行业,经过一个大的建设期以后,进入运维期。在香港,好的大楼都是有很多很好的物业公司,通过好的物业管理,使它去发挥高效的作用。

我们国家的智慧城市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已经建有很多的物联网设备,包括我们说的路灯。路灯的运维费实际上是很高的,因为路灯要保证是亮着的。国家有规定,主干道路亮灯率要达到98%以上,灯不亮就有安全隐患,所以国家是专门有财政去支持的。这个运维的费用实际上是很高的。过去路灯的运维方式就是人工开着车去巡。以广州市为例,路灯故障的发现,1/3是靠人工巡检,这个成本就很高;还有1/3是靠系统发现,但这个准确率现在并不高,这是行业通病,全世界都一样。还有40%是靠市民上报,比方说12345。

我们现在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我们有一个特别优秀的研究团队,包括全国信奥一等奖,以及海归的博士,我自己带的博士后。他们白天就在实验室里面做算法研究,晚上就上路去巡。我们现在已经把路灯精准运维的准确率大幅提高。未来,这个会用在城市运维的各个方面,大大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帮助用户降本增效。巡检师傅能够少跑几条街,就是降本增效;巡检车少开几趟,成本就会降低。
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高效,效率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大家就可以有更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我们团队现在在做的另外一款产品,关于安全生产的,也是在这个方向上的。那它是怎么运作的呢?我跟大家简单报告,你看我是单位的负责人。实际上每个单位的负责人,一般都是这个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人。法人一般都是安全生产责任人。
我们单位不是做生产的单位,我们是IT行业。但也有安全隐患,我们有机房、有插座、有大屏幕......如果管理不佳,也有可能有风险。去年深圳的燃气事故,背后的物业公司华润是非常优秀的管理公司,但是也百密一疏,那我们怎么样尽量让这个一疏的概率更少?所以我们做了一款产品。
我们做了这么多年智慧城市,我最近在提一个词叫“政企路由器”。原来想用“产业路由器”的概念,发现不太准确。政企路由器是什么概念呢?我们过去很多智慧城市的系统,做得不够好。为什么呢?比方说我要管安全生产,假设我是政府,您是企业。我要管安全生产,我是从自己的管理要求出发,要求你给我上报你们这个月的巡查记录、检查规范。你是被动的,所以你上报的数据质量就很差。你是为了敷衍我的检查,最后政府收到的不是一个真实客观、全面的信息。低质量的数据就会导致,我也没法基于这个数据做科学和有效的决策。我们现在讲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离不开高质量的数据。如果数据质量本身就不高,数据要素的生产和交易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以前在广州市政协还提过一个关于数据质量的重点提案。
我们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想很多办法。回到我刚刚讲的这个话题。如果这个企业,你日常在做管理规范的时候,现在政府不给你提要求,我给你做一款工具,你也可以用它去发现你的安全生产隐患,并且去做规范化的管理。这个时候不是出于政府监管的需求,而是出于企业自身规范化管理的需求。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产品要做得特别简单好用、易用。就像我刚才说的这样,最小应急单元几十万的保安天天用的好。安全生产有很多涉及到工地,使用者的信息化素养和保安一样,也是一般的。所以我们行业从业者的责任,就是要把产品做到互联网的体验。大家说苹果手机做得好,大妈都会用,其实这个是不容易的。我觉得过去最小应急单元,已经证明了我们的能力,能把用户体验做好。我们现在安全生产这个产品,也做得特别简单易用。现在已经有一个镇在全面在试用了,这个镇差不多有4000多家企业,安监队员和消防中队的人员只有十几个。如果没有信息化的帮助是管不过来的。我们现在安全生产的产品给企业去用,企业觉得这个产品很好用。还是刚才讲的道理,自己的狗食自己吃,我们的产品,我们自己日常也在用。

米雪:那企业是通过什么样子的载体使用呢?

袁峰:小程序。这些年我一直呼吁各地政府不要轻易做APP。为什么呢?大部分APP做的都不好用。我们跟腾讯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但是我跟腾讯说,我帮你们推(小程序)不是因为咱们是合作伙伴。是因为微信已经有了大量的群众基础,我们的市民、工作人员不需要培训,就能很好的使用。就像我们的最小应急单元,使用的载体也是小程序。也有对讲机等设备,但30多万人在用,不可能给30万人每人发一个专有终端,那个成本很高,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以成本来衡量它的效果,才是合理的。

安全生产这个产品,载体也是小程序,做得非常简单易用。现在的企业都非常愿意用。当企业真正用起来,数据就是高质量的。这个时候再经过企业的许可,如果企业说我这部分数据,政府可以看得到。那没问题,还是以刚才说的这个镇为例,监管方看到你这个企业每天对生产上的风险点,都会去巡查,每个月都有定期的保养,管理得非常规范,我就给你打绿灯,就做到无事不扰。这也是现在政府倡导的营商环境。其实对政府而言,也不愿意去扰。因为没有这么多的人力,我们的政府人员,现在工作负担也很大的。所以我们在做这个,其实就是一个政企的良好互动,我们用信息化去做这个中间的良好互动,所以我们也很有成就感。

这个产品我们刚刚在推,现在很多用户都很欢迎。我们也在把AI加进去,比方说我们现在Deep Seep已经加进去了,后续也会持续加入投入。比方说我一拍这个场景,它会提醒你,你的这个插座什么裸露在外面有失火风险,要提醒定时关。

米雪:它还能增加这个多模态的功能吗?它是用什么样子的一些载体来收集这种数据,做到一个提醒呢?

袁峰:其实更多的还是拍照、拍视频。这个就很简单方便。拍照、拍视频,然后AI在背后去帮助你去做一些提示。当样本库和知识库越来越大的时候,反馈就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个特别典型的自学习的循环。

米雪:袁总您一直强调这种理念,就是跟我们现在说的这个科技产业互促双强是非常吻合。我觉得袁总您也很适合广东这块土地,您基因里面也是有一个很务实的这个基因,跟我们广东人是很像。那其实刚才您提到几个场景,包括您分享的这个在南沙工委使用的这个调度产品,您提到说未来也会在其他地方用,包括全运会已经在用。比如说我是全运会的一个工作人员,使用到你们的这个工具的时候,它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应用场景?

袁峰:这个产品的应用场景是多部门、跨部门的协同,对应政府开调度会的场景。每次开调度会之前,大家看到我的同一件事情可能有多个部门负责,在这个系统上就会看到其他部门是怎么做的,然后又可以看到全局的进度。其实这是一个专有系统,我们把它叫做政务督办协同系统。传统的督办是只督不办,这个系统又督又办形成一个闭环。实际使用效果,我们觉得是不错的。这也是一个特别具体的应用场景。在这个场景里面,未来我们也会加AI,当数据多了以后,再开下一次调度会的时候,就直接生成一些摘要,告诉我这件事情的推进情况。比方说我们讲广东省的政策执行情况,最近要推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涉及到很多政府部门,每个月开一次调度会,假设4月份再开调度会的时候,系统跟3月份自动做比对,自动生成摘要,就会很方便。其实到最后,都是把技术应用于具体的场景,包括用AI技术,但不仅限于AI技术,去提升效率。最近朱啸虎在中关村论坛上去讲这个事情,我是很认同。苦活累活里面也意味着大量的机会,适合我们这种团队去做。

米雪:我知道您的企业也接入了Deep Seep,最新的一些应用是怎么样子的?

袁峰:Deep SeeK会渗透到各行各业。我们团队有个好处,过去已经服务了很多应用场景,就像刚才讲的工委也好,最小应急单元也好,智慧灯杆也好,都是具体的应用场景。我们现在就把原有的,包括刚才讲的安全生产,把Deep Seek大模型的能力接入,确实可以做得更好。比方说我们原来帮助用户提高了5倍的效率,接入大模型之后,可能提高7倍的效率,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事情。

所以一定是把大模型跟应用场景结合。那我们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我们不做基础大模型,我们做的是大模型+本地化知识库+特定应用场景和领域的AI Agent。AI Agent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大模型相当于大脑,霍金的大脑非常厉害,但是他的手和脚不太好,所以IBM给霍金做了一个特制的轮椅,使他可以跟外界交流,甚至可以打字。其实就像霍金的大脑跟轮椅之间,大脑跟手和脚要执行的动作之间,就需要去打造这个Agent。霍金可以去点轮椅上的按钮,去执行他的想法。

我们要有不同的AI Agent,去把大模型的能力去解决具体领域、具体产品、具体应用场景的问题。这个会是我们持续做的,我们已经有一个产品,叫鸿灵。自己也在用,用AI的企业助理赋能到企业里面的每个人。

我们主要的方向还是面向2B的,不是2C的。我今天早上正好听到“得到”做了一款产品叫做get,它是2C的,面向个人的。整体方向大家是一样的,个人知识库的整理以及联网知识库,我觉得也很有意思,跟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是我们是2B的,我们支持本地部署,很多企业的内部信息,不希望自己的数据出去,包括政府用户、企业用户,都希望是本地的大模型+本地的知识库,我们做的是这个。

米雪:我当时我记得我采访您的时候,我们也讨论起那个Manos。它是通用型的AI智能体。但是它有很大的一个bug,它数据上未必能够做到跟大模型一样。有这么大的一个数据的积累。后续我们看到新闻是和阿里合作,对他们的大模型进行赋能。我觉得这种通用智能体,才可能真正从实现到起飞。这就是AI智能体的发展路径。就像您刚才说的,您做的这么多这个场景,掌握这么多一个数据,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很快的开发出非常好用的AI智能体。

袁峰:是的。其实Manus跟大模型不是冲突的,它跟大模型是互补的,我个人理解。它不是去做Deep Seek、阿里千问,包括国外的Google Gemini、ChatGPT做的事情。有人说,他做的是套壳,它还是要借助现有的基础大模型。

它跟我们做的事情类似,当然它更通用。他想做的是通用的Agent。通用的野心是很大的。他们创始人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他说他首先面向的是出海,海外的To C业务,这是他对自己的市场定位。但他想做的是通用的,通用的事情,它的用户面和市场规模更大。这个可想象的空间也确实很大,当然它的风险也很大。

当时我在跟同行的交流,我就说他面对的威胁是,大模型厂商自己去做通用的To C的Agent,比方说OpenAI。后来也出了,它本身就有那个DNA,它有这个数据基础、算力。你看这两天,像是智谱、青岩也发布了。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发布了新的,其实也是同样的Agent。

所以我觉得他跟千问合作其实是挺好的,我认为空间还很大。比方说我们做的就是不通用的,我们做的就是To B 、ToG专有的、特定领域的AI Agent。我们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有很多应用场景的积累,有很多业务的数据规则模型,包括团队的积累。所以我们跟大模型的团队,我们也是合作的。所以这个未来的市场,我也会相信非常大。当年有个词叫互联网+,是说互联网会改造各行各业,其实这个事情是对的。现在我们叫AI+,也是一样的。周鸿祎曾经说过一个例子,我也认同。他说大模型不是一个产品,大模型是一个发动机,我最后的小轿车、卡车、拖拉机,这是产品。就像当年说英特尔inside一样,大模型inside。我可能是千万inside,Deep Seep inside。

最后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产品,实际上这个产品的形态里面就含有各种Agent。所以我们自己不生产发动机,但是我去造割草机。我用这个Deep Seep 这个发动机,你要洗碗机,我给你造一个。这是各行各业的未来大的趋势。我们也非常高兴在这个时代里面,参与到这件事情里面去。

米雪:可能14年前来广州南沙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象过,现在依然踩在风口上?

袁峰:14年前我们根本想象不到,不管是自动驾驶(我们也是国内最早在参与)还是别的,我们没想到这些年的发展,真的比我们想象的还快。包括大模型带来的这些变化,包括给具身机器人带来的变化。实话说,比我们想象的快。前段时间在黄埔的一个论坛上,我当时说了一句话,我说假设我这半年我出去旅游了,没有信号,那真的就是洞中一日,世上千年,这个时代发展太快。但是也导致很多人有焦虑,我们其实觉得这没啥焦虑的。我们要去拥抱变化,我们也非常高兴,我们会见证这个时代的发展,参与这个时代的发展,我们其实觉得是特别好的,我们也比较享受在其中的这样的一个过程。

米雪:节目最后,我们聊一聊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咱们企业主打这个智慧城市AI+这个战略。您觉得就是在广东发力要占领这个AI和这个具身机器人的这个高地的大的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也叫大风口。您觉得中科智城在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面,还有哪一些更多想象的空间?

袁峰:我是觉得政策也非常重要,政策也是去集聚各种资源,去提供应用场景、数据等各方面,我觉得很重要。广东也是非常务实的,政策也非常落地。那我们团队做的事情,还是跟刚才说的,我们其实会继续坚持在自己擅长的方向,当然我们跟同事们说的比较多的是,我们一定要做的是正确的事情,正确的事情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现在就是帮助我们的用户去降本增效,不管是人工智能也好,还是具身机器人也好。我们团队有个好处就是,我们是行业里面的一个从业者,我们自己不做具身机器人。但是我们可以把具身机器人服务到我们的应用场景;我们不做大模型,但是我们在做人工智能。我们自己不做基础大模型,但是我可以把基础大模型能力赋能到我们的应用场景。

所以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自己的思路,自己认为还是非常清晰的。到最后你真正的帮助用户降本增效了,这个才是我们技术发展的一个本质,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支持。

米雪:非常感谢我们本期的节目嘉宾中科智城(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理事长、创始院长袁峰,袁总做客本期《米雪爱科技节目》。在整个节目当中的话,袁总跟我们分享了很多现在企业做的最新的一些应用场景,以及它如何应用到我们工作当中。今天的采访就到这里了,我们明天同一时间再会!

更多阅读⇊⇊

近9万人观看!从科幻走进现实:当飞行背包邂逅低空经济,未来出行近在咫尺!

搞事情!看城里人如何用智慧重塑未来生活?

报告分享 |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精准运维如何重构智慧城市照明生态?

 

创建时间:2025-04-18 18:25
浏览量:0